本港今年首5個月錄得13438宗科技罪案,較去年同期升2.6%,損失金額共25億元,按年上升12.8%。在科技罪案中,網上求職騙案有2148宗,按年大升92.1%,損失金額超過4.8億元,升幅達到89%。 化名陳女士的家庭主婦是其中一名網騙受害人,她去年年尾被人拉入一個whatsapp群組,對方聲稱只要做一些「任務」,例如到超市網站將貨品截圖再傳送給對方,每個截圖可得50元報酬。陳女士試過成功得到2千元,但之後群組管理員指她擾亂了系統數據,要求支付修復系統費用,在群組內其他人的群眾壓力下,最終多次付款,短短十幾天內被騙200多萬元。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許綺惠說,最近的求職騙案,騙徒已經不只針對求職人士或年輕人,而是漁翁撒網式,連一些本身沒有打算搵工的家庭主婦,都會成為目標;詐騙手法亦有轉變,不再只是透過社交網站、即時通訊軟件、手機短訊等,向受害人訛稱有職位空缺,而是隨機將市民拉入通訊群組、主要是whatsapp、Telegram等,利誘他們進行所謂「任務解鎖」工作,詐騙集團亦會安排同黨在群組「做媒」,向受害人施壓。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胡展鵬表示,這類騙案是看準受害人的心理,令他們誤以為可以「輕鬆賺錢」,初期的任務必定很簡單,讓受害人取得小額獎金作餌誘,騙徒亦會偽裝關心受害人,最終詐騙大量金錢。 對於有市民表示識穿這類騙案,提出「反騙」騙徒,即是收到騙徒用來作餌誘的小額金錢後退出群組,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建議市民不要這樣做,因為可能會因而牽涉「洗黑錢」。他呼籲市民,可以將手機通訊軟件的「私隱設定」,設為只容許電話薄內的聯絡人有權邀請加入群組;收到來歷不明的訊息或被陌生人拉入群組時,可以使用警方的「防騙視伏器」查核風險。